close
這本書是我從東華圖書館借來的。最初會借它,只因為它的名字。那名字令我想到,這書似乎曾拍成戲劇過。雖說那時我對它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因為它是古裝劇但不是武俠片,加上斯琴高娃一副死魚臉,讓我以為這部片很無聊),但還是有點興趣,這番便借回家來看。

看了之後,我被喬致庸的激情震撼到了!棄儒從商,不以儒為尊,也不視商為貴。更可貴的是,人人都說商人奸,但他卻以道德行之。不僅幫喬家挣回了家產,更使喬家大大的出名。

可惜,正人多遭惡人害。喬致庸就是行商太過秉持正道,才回因而遭忌遭害。更糟糕的是,他插手通鋪業,想達到貨通天下的理想,卻犯了皇室大忌。懿貴妃(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貪財,一再找各種藉口以剝削他們的錢財,又不願意償還皇室向喬家借的錢,仗著皇室之能與李蓮英敲詐錢財。縱使致庸視皇室為天下,仗義相助,他們的報酬卻只是賞他個頂戴,隨便賞個二品官做做。而這點跟致庸心中的儒生意識相違,他根本認為這種捐官的行為是儒生之恥!

另外,書中諸人的描寫也相當細膩。致庸的好大喜功,茂才的墮落(從致庸的頭號軍師變成狼心狗肺的加害人。諷刺的是,最後卻由腐敗的滿清皇室間接地使他遭到報應),致庸與兩位女主角間的愛恨糾葛,陸大可的運籌帷幄及愛女之心,清室的腐敗貪婪,左宗棠的忠貞愛國,長栓的急性子......等等,無一不描敘的十分生動。

當然,喬致庸愛的國家是清室,把太平天國視為亂黨。雖說清室腐敗而不值得護,但以他時代背景來看,他這麼想也是無可厚非。畢竟,儒生的盲點,不就在忠君愛國上?孟子所言的「君為輕」,後世儒者多不言,又有誰知道?

最後太后避難時,致庸看到她就像個一般老婦人般落魄,說明了皇室在致庸心中的神聖形象終於崩毀,威信不存。

而他看到難民的哀號,更是令人心痛:「那是難民!那是難民!快!升火煮粥,快救濟他們!我年輕時看到難民,我長大了看到難民,為什麼到我死前都還要看到有難民?」憂國之心,令人動容。比起那些自詡為儒士、看不起商人的廟堂高官,致庸的表現,反而才是真正為民謀福啊!跨越太平軍的封鎖線以復興茶行的生意、去蒙古與俄羅斯帶動貿易、興辦票號,憑喬家復興後的實力,這些不做都可富甲一方。但致庸不顧自身的去做了!這才是男子漢!

致庸最後終於使匯通天下的理想有了初步成果,卻是幫忙將錢交給國外當賠款,這叫愛國的致庸心裏又怎能好受呢?

嗚呼!悲劇英雄之所以壯烈,就是無法得償大願啊!

本書是真人真事改編,書末還有致庸曾孫寫的後語。這故事看了令人蕩氣迴腸,豎指稱讚!

回應
 
  • 嗯嗯,這個真的很好看!(大推)

  • ee770208 於 January 28, 2008 08:23 PM 回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動 的頭像
    風動

    風築

    風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