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內收錄了流浪者之歌、秋之旅、憶童年、婚事、大旋風這五篇小說,可說是赫塞作品中特別精彩的作品匯集在此。

【流浪者之歌】:印度社會階級中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一向是立於四個階級的頂點。然而,有一位年輕俊俏的婆羅門悉達多(跟佛祖釋迦牟尼同名應該是作者故意的,畢竟都是彰顯佛之悟道,不過佛祖悉達多是第二階級剎帝利),他已通曉一切經文,在婆羅門之中亦極為出眾。然而,他那渴求知識的心病無法滿足,他還是無法體悟「奧」(印度教徒祈禱,開頭與結尾加的字,有點類似基督教徒的『阿們』,所以稱為『字中之字』,其意為『圓明』、『至善』)的境界。所以他在好友迦文達的陪伴下,離家陪著沙門流浪,成為苦行僧,踏在尋找真理的道路上。

後來,沙門的生活也無法滿足他了。就在這時,他們聽了世尊如來的講道。迦文達拜在世尊門下,但悉達多認為這還不是要找尋的東西,因而獨自離去。

來到城鎮後,悉達多認識了妓女凱瑪娜和商人卡瑪士,開始他在塵世的修行。一開始,他沾染情慾與金錢而不被其所囿,縱使經商也能毫不在意得失,反而有所收穫。然而久了之後,他深陷於其中,失去了過往的純真。那些透徹的佛哩,對他來說,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最後,悉達多即使省悟,離開城市,重新修行。他在擺渡人那邊住下來,跟他一起擺渡,從擺渡人那邊學習聆聽河水。如同擺渡人所言,河水中有很多到哩。世間的事就像河水一樣,流出去會流回來,一切都會輪迴。不管是喜是悲是苦是歡,聆聽河水,那裡面有一切的知識。

不知過了幾年,帶著孩子來到擺渡口的凱瑪娜不慎被毒蛇咬中而死,也讓悉達多跟兒子相認。悉達多帶著兒子過擺渡生活,想讓他體悟到。但勤儉的生活對奢華成性的兒子來說根本過不慣,於是他逃走了。痛悔的悉達多在擺渡人的開示下,也想起年輕時的自己亦是為被父親的期望而踏上流浪。自己老了,父親是否亦在孤寂中死去了呢?

經歷一切,嚐遍情與劫,完歸患難的悉達多終於體悟了「奧」。以前的他雖飽含智慧,但也因此目空一切。身心經過污穢,感受過情慾,再從最卑賤處重生。前來渡口的迦文達才從這他早已不認的的老友悉達多臉上,感受到真正智慧的光芒,感受到「奧」。

【秋之旅】:主角在秋天展開旅行。開頭的見聞像是旅遊散文,然而後來主角不知不覺地到了以前呆過的小鎮,遇到嫁做人婦的昔日情人。最後在凌晨時離開,消失在霧中。

【憶童年】:主角與認識的男生部落積習年相處的場景。然而隨著長大兩人淡了連絡,再次因探病有所接觸時才因著回憶而又熱絡起來,主角還為他種了朵花。然而布洛基還是敵不過病魔,在花盛開的時候病逝。

【婚事】:害羞的王格爾德到了適婚年齡,他心怡富千金瑪格麗特但遲遲不敢告白,只能一同參與唱詩班。然而,他卻沒注意到愛慕他的波蕾小姐。

他偷偷注意著瑪格麗特,渾然不知他們把他當笨蛋耍,因為他的害羞、拙於言辭及矮胖。

最後,真相揭曉,心碎的王格爾德自怨自哀。這時,波蕾小姐去安慰他,王格爾德才察覺了波蕾對他的心意,算是皆大歡喜的收尾。

【大旋風】:主角有著愉快的生活,但突然齊來的大旋風帶著冰雹引起的風暴毀了家園,而他也突然體悟到美好的生活跟嘉源一樣一去不回,任何的事情都會改變,決定離開家園展開自己的新人生。


說實在,我比較喜歡【流浪者之歌】、【秋之旅】和【婚事】這三個故事。尤其【流浪者之歌】,透露出一種悟道的境界。身為德國人的赫塞寫出這麼富有禪意的故事,真的讓我很驚訝。可見道不分國界,能悟者得之。

「不動情,何以忘情?」這句佛劍分說說過的台詞,算是能稍稍解釋這種境界吧,我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