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從圖書館借的,最初是因為書上有榮哲老師的推荐才借的,初期閱讀雖然覺得有點無聊,不過後面道是出乎預料地精采了起來,讓我對它改了印象。

書中內容是兩段敘事,分別以現在及未來的何正成為敘事者。現在的何正承認是、結交恩怡,兩人撿到掉在沙灘上面的流星碎片,卻意外發現這是現今顆計難以做出的記憶晶片,對此展開研究。然而長期研究後,發現這些是箝在人腦中的記憶晶片,其中一片的主角正是何正成自己!而這裡面紀錄的影像,竟是2053年台北城的再次毀滅。

未來的何正成發起了記憶方舟計畫,為了保留每一個人的記憶給災難之後倖存的人類參考使用。然而末日終將到來,最後的毀滅,而不知是因為毀滅的力量太強還是什麼原因,這些晶片卻會回到2007年的那個海邊,被過去年輕的何正成及恩怡撿到......

故事採用了如此弔詭的因果辯證法(過去何正成發現晶片,未來何正成發展晶片,究竟是哪個因促成了哪個果?),兼帶紓發歷史意識及撻伐資本主義的遺病。最後結尾既無法逃脫毀滅又無力改變些什麼,透露了一點宿命論的觀點。

最後一段將標點符號去掉,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很急迫的感覺,確實很符合在生命終結的倒數幾秒時一秒內腦子閃過萬千念頭的畫面,很有那種急迫性的畫面感。

然而,有三個地方我有點意見。

第一個就是把「第一次台北城毀滅」定義在228事件。誠然,這的確是歷史性的悲劇,然而這作為一個城的毀滅,個人認為有創意但言之太過,精神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不過也是種聯想法,這一點還能接受。

第二個是,主角為何不阻止某些災變的發生。毀滅日的原因無法明瞭所以不能阻止還能見諒,恩怡之死不能阻止作者也用當時技術還沒完全能探測記憶晶片的內容而交代,但作者既要派給主角一個海棠當地二春,而那時主角已從晶片得知未來海棠會坐上那班死亡班機,這麼伊萊主角不做任何努力就很說不過去。雖說最後主角選擇在大樓內迎接末日來到而不願逃,顯示出他的宿命觀,然而這又跟他積極留下記憶、試圖從影像中找尋能逃過末日的方法之態度有差。這樣時而積極時而消極的改變態度,比較讓人無法理解。

第三個是,這個故事試圖接觸的範圍太多了,凡資本主義、權力腐化、男人本性......等都有稍稍戳到,然而感覺上也僅只稍稍戳到就是。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本書還是比我預料中來的精采。雖然前面的鋪陳感覺上解奏太慢了些,然而後期的節奏與故事都令人有興趣,所以依然是好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