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其實這時應該說是昨天了)休假,我去看電影。先是看了又嚇又笑的【殭屍教戰守則】,看完後覺得只看一片不甘心,便決定從有興趣的片中挑選最接近時間的一片來看。於是,我看了這部【灣生回家】。風格落差之大,連我都不免稍稍有點不適應XD

灣生,就跟許多播遷來臺後的外省第二代常叫啥「港生」、「台生」一樣。所謂的灣生,便是在日本治台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隨著戰爭結束,他們多數回到日本,只有少數設法留下或是因某些原因留下。即使他們回到日本,卻仿佛來到異鄉。對於在台灣生長的他們來說,台灣反而是他們無法忘懷的故鄉。即使親舊多亡故,他們仍想去看一看,回到他們魂牽夢縈的「故鄉」⋯⋯

這是一部紀錄片,將日本老先生到花蓮尋訪故友、被遺留給台灣人當童養媳的日本女兒其後輩去日本努力替老人家尋根以不讓老人家走時留下遺憾、曾為灣生的老太太對台灣的眷戀與拜訪⋯⋯等數個片段剪輯而成。就像我們早期也有些台生、港生在兩岸三通後回去尋根的紀錄片,不管是我們到大陸、大陸到我們、我們到日本還是日本到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那訴諸的,是一種失根的一代流離尋根的情感。那些都是時代動盪下的悲劇,可以說那時候或許某些政體發生了某些錯誤,但人們是無辜的。人只是時代紛亂下的犧牲品,在那顛沛流離的時代中身不由己,只能在多年以後惆悵地看著過往的回憶,品味這段人生的酸與甜。

因為我也在花蓮待了五年,雖然是阿宅而沒到處逛過,但看到熟悉的風景還是很感動。而老太太對台灣的想法讓我想到都市人對花蓮的想法,記憶中以前似乎蠻常聽到「羨慕這裡悠閒的步調,想放慢自己的腳步」這類的話。我想,這也是種距離的美感吧?生長於都市的人,厭惡都市繁雜而欣羨鄉下的寧靜清幽;而生長於鄉下的人,卻會認為自己生活在窮鄉僻壤而欣羨都市的繁華亮麗。其實真的沒有好與不好,只是心境與距離的差別罷了。

話說回來,本片充滿情感的旁白,還有在講到一些過去事情時用動畫重現示意的場景,配上淒清的歌聲,不免讓人感動了。看著那樣的畫面,再在腦中設想了那種沒有歸處的失根之痛,眼眶便不禁泛紅。愛面子的我愛偷偷看了一下旁邊,發現旁邊的女生掏出面紙來拭過眼角我這才寬心了。看來,除了後面那個看電影的老太太,還是有年輕人會被這部片子喚起情感的共鳴,進而流下不知是感動還是欣喜的淚水。

歷史給人的教訓,就是人類絕對無法從歷史中得到教訓。但即使如此,我們依然要小心翼翼地保護這名為和平的脆弱沙堡,莫讓它垮了。畢竟,失根的痛,那是怎樣也無法彌補的。

而另一個想法,雖然跟這部片關聯不大,也是因為這影片的部分段落引發的一點想法便是覺得我們要在自己這個時代奮戰。很多人都會懷念「那個美好時代」,但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他的好與不好。時間掏去了不好的雜質,只記住了好的。而等我們老了以後,回憶自己年輕時,恐怕也會這麼想:「我那個時代,真是美好啊⋯⋯」那麼,先把握住自己現在的時代吧!所有的歷史都是過去的現在,所有的現在都是未來的歷史。與其欣羨那個自己沒經歷過、好像很美好的時代,倒不如製造一個,未來回憶起來會很美好的「過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