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社會後閱讀量會大為下降是真的,加上習慣影像的接收,用文字的吸收反而就下滑了。而本來就不多的閱讀量中,一部分是看不懂,有一部分是看爽的,還有一部分是不知道要寫什麼。於是乎,我近期的文章中「觀後感」的比例大大高於「讀後感」了。

《蒼蠅王》由威廉·高丁所寫,1954年出版。在當時提倡理性主義為主流的風氣中,這本書卻明言文化與理性的脆弱,在野性之前的不堪一擊。或許是這樣的緣故,此書剛在美國出版時銷量極差,甚至被迫下架。但過沒幾年卻奇蹟地逆轉勝,突然成了暢銷書,於是乎成了傳唱至今的經典之作。也許,是人們體悟到了理性思維的極限,不得不被這本書中的力量吸引了吧?

書中描述一群少年因為飛機失事流落孤島,本來驚慌失措的他們在海螺吹響後劇集在一起,在投票後由雷爾夫擔任首領。然而,隨著時間消逝,一開始的樂觀與理性慢慢被消磨殆盡。疑似怪物的存在(其實只是一個跳傘失敗卡在樹上死掉的衰鬼)出現,更讓他們被恐懼支配。知道了真相的賽門被舉辦祭典想驅趕怪物的群眾所殺,傑克因為失事所以強行用暴力奪走主導權等等事件,使島上漸趨獸性化的發展,甚至連不願意殺人的雷爾夫都在爭鬥中流露出獸性的思考。到最後,伴隨著死亡與鬥爭,引起了森林大火,正好吸引附近的船隻來到,他們這才獲救。此時,遇難後從未落淚的誄爾夫第一次大哭了。

在書前導讀的部分有提到,那時的孤島類小說主角都是文化征服野蠻,比如說十五少年漂流記,身陷蠻荒最後卻建立起文化與秩序;魯賓遜漂流記,救了星期五並教會他「文化」。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本作主角名字與十五少年主角名字相近也都是金髮,中間也有分成兩派對立,最後結果卻大相逕庭,可能不是巧合,應該是作者的惡意。

最後結尾也有點意思:雷爾夫為什麼哭了呢?當然也有可能是甫脫死劫又逢獲救,一時放鬆下來的關係;但導讀也有提到另一個可能,那就是那是一艘戰艦。也就是說,他們雖然可以回到「文明」的世界,但這些要去打戰的大人們,他們雖然在「文明的世界」,卻還是要去「野性的屠殺」,而且他們還無處可逃。到最後,所有的理性都只是表面且忠將不付存在,剩下的還是赤裸裸的獸性廝殺。在討論所謂的文化與野蠻之間,也似乎蘊含了這樣的反戰意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