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來應該要先寫今天放假看電影的心得,畢竟我記性不好,不快寫可能就忘了。不過在那之前,先寫一些東西吧。

今天,我在逛ptt的布袋戲版時,看到有人在亂翻金光角色詩號白話文版。一開始還不知道是啥梗,直到臉書上看到麵哥對某貼文發表感想,我才大略知道了一些。

簡言之,有人「發現」古代詩句皆如廢文大賽,然後就把它們「白話文化」;引起迴響之後,有人也共襄盛舉,然後便有人笑稱唐詩是「古人的玻璃心廢文大全」。

嗯,就某方面來說確實如此。就如同現代人會在網誌、臉書抒發情緒,古人也會靠詩詞散文一遣悲懷。感於內而形於文,古今皆同,是人亦然。而且老實說,這些「翻譯」還蠻好笑的。(事實上,我以前網誌也很常亂婊古人,尤其是竹林七「閒」)

不過,我認為所謂「玻璃心廢文」一詞,充滿輕佻之意,也使得有人甚至說出認為文言文都是一些廢文而教育只教人廢文這類的話。(當然這不是原作者的意思,頂多是偏激的網友私人意見就是了。)

也是啦,都是廢文其實古今無不同,也無需特別分高下。然而,如果因為是廢文而忽略文字本身的美感與意境,甚至是看輕它,認為三言兩語就能說盡,那反倒是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表現。就像美食推薦文為啥要花一堆篇幅來描寫店裡的擺設多精美、食物用料多好、價錢以及其他一些有的沒的,而不是直接一句「這家店好吃」就結案。如果只在意傳達的資訊而忽視文字要表現的意境及塑造的氛圍,那麼世上所有文字作品大概字數都得打對折。

更何況,最初起源的文,一開始就誤解了些什麼。如果是惡搞就當我沒說,如果是真的認為《登幽州臺歌》中的「見」是指真正的看到什麼東西,那麼這樣的「翻譯」以及其衍伸出來的後續評語,就顯得太過輕率且失準了。

以前,曾讀到一段文字「現代社會什麼都是速食,連感情也是」,如今這起風波,讓我覺得不要說是感情速食化,連文字乃至於任何表現藝術,難道都要速食化地只剩下表達資訊功能嗎?


又記:有一個詞叫頑固不通,但也有個詞叫擇善固執。有趣的是這兩個詞其實可以互通,只是表達方立場不同罷了。有些人認為對發言者撻伐的人是沒有幽默感的正義魔人,其實只是他們認為開開玩笑沒有問題有那麼嚴重嗎的東西剛好是別人覺得不能輕慢對待的事物,僅此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